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一、题文
子夏曰: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(《子张》)译文:本章说明一个人,要有大志,还要善于思考,才能有较大的收获。附加:(1)子曰:“由,诲女(rǔ)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(zhì)也。”(《为政》)翻译:(2)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(xǐng)也。”(《里仁》)翻译:(3)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 (《泰伯》)翻译:(4)子曰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(《子罕》)翻译:(5)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(《卫灵公》)翻译:成语:[不亦乐乎]:指快乐得无法形容。[死而后已]:死了以后才停止。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。[温故知新] :温习旧的知识,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。[任重道远]:比喻责任重大,要经历长期的奋斗。[择善而从]:指选择好的学,按照好的做。[见贤思齐 ]: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,和他一样。[三人行,必有我师]: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。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。[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]:自己不想做的事情,不要强加给别人。[岁寒松柏]: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。[三省吾身]:省:检查、反省;身:自身。原指每日从多个(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。)方面检查自己,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。通假字:是知也:“知”通“智”,聪明,智慧。诲女知之乎 :“女 ”通:“汝”,你。文中通假字:(1)不亦说 乎(说通 , )(2)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(有通 ,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)文中的古今异义:(1)有朋自远方来。朋,古义: ;今义: 。(2)不亦君子乎。君子,古义: ;今义: 。(3)五日三省吾身。三,古义: ;今义: 。(4)择其善者而从之。从,古义: ,学习;今义: 。(5)可以为师矣。可以,古义: ; 今义: 。一词多义:(1)时:学而时习之( 、 )元芳时年七岁( )(2)志:吾十又五而志于学( )匹夫不可夺志也( )文言虚词:(1)而,择其善者而从之( )、人不知而不愠( )(2)为,为人谋而不忠乎( )、可以为师矣( )(3)其,回也不改其乐( 词, )、择其善者而从之( 词, )理解: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,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,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。
二、解答
答: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